mu's blog

Work smart. Have fun.

0%

看到邹文怀去世文章后的一点感想

  刚读了文章《一代巨擘邹文怀:他缔造的嘉禾驰骋影坛37年》,作者戴天文。

  其实在这之前我不知道邹文怀的,一点都不了解他是怎样的人。是标题中的「嘉禾」让我产生的阅读兴趣,我相信但凡看电影的人都是知道「嘉禾」的吧。

  我是一个爱看电影的人。小时候在农村,每隔几个月总会有办喜丧事的稍微大户点的人家会请放电影的师傅过来在草场地放露天电影。天刚黑,乡亲们就自带板凳往草场地靠拢。那些晚上我们小孩是最开心的,追来追去的跑,觉得天黑的时候玩闹总要比白天来得“安全”,大人顾不到我们也就轻易不会挨打。再大一些的时候,有了VCD、DVD和CCTV 6可以看电影,不过频率也不高的,一年大概能看个十部八部的样子。再往后,看电影就变得基本不受外界条件限制了,纯粹是个人兴趣爱好使然。

  我看电影最密集的是在大学阶段。那时期的时间太自由了。我常常选择在打完游戏的夜里安静的一个人看电影,思绪随剧情起承转合,会大哭也会大笑。像 Giuseppe Tornatore 的“时空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在大学里都这样看过好几遍。马基德·马基迪的《小鞋子》每看比哭。
  
  工作后,平日里会挑一些喜欢的电影去电影院看,一定是之前关注的电影才会,所以次数是不多的。更多的还是保留了之前大学里的习惯:隔段时间就从网上集中下载几部1080P或者蓝光的资源,选择一个安静时间看,多数只能是在夜里。

  我还记得读过一篇文章《忽有故人心上过》,没记错的话应该是2012年的时候。里面有句话我着重背过,“香港电影,60年代是邵氏的天下,70年代是嘉禾的天下,80年代是新艺城的天下。新艺城有吴宇森和徐克,还有施南生、麦嘉和泰迪罗宾。”,那时候背它就像背诗词,想着日后作为和别人聊电影的谈资很酷。

从我的 Evernote 中截图

那以后,我看电影会留意下电影片头了。

嘉禾电影片头 LOGO

  下面是我在《一代巨擘邹文怀:他缔造的嘉禾驰骋影坛37年》文章作的一些 Highlight。

  • 1970年是香港电影开始腾飞的年份。在此之前,邵氏打造的武侠片已经令香港电影产业有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在更广大市场的开拓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根本没有形成未来席卷东南亚、台湾市场的形势。
  • 创立嘉禾电影的,正是邵氏兄弟的“三把手”邹文怀。邵氏兄弟由邵逸夫和邵仁枚二人创立,邹文怀1957年加入邵氏兄弟之前,只是一名体育记者。
  • 为了节约成本,该公司(邵氏)的业务覆盖了整个电影产业,制作、发行、宣传、院线全部打通,牢牢控制每一个环节。由此一来,不管是多么具有才华的创作者和演员,都只是这个“工业流水线”上的一环而已。
  • 最终,他(邹文怀)隐忍到1970年,才跟几位得力伙伴,邵氏制片部副主任何冠昌、邵氏刊物《南国电影》总编辑梁风等人一起离开邵氏,创立嘉禾电影。
  • 嘉禾则愿意将更多的利益出让出来,与明星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令自身成为一家类似于“平台型”的公司。
  • 在李小龙之后,“冷面笑匠”许冠文因邵逸夫不接受其享受分红的提议,带着《鬼马双星》的剧本转投嘉禾,上映后得到的600多万港币的票房,甚至打破了李小龙所保持的票房纪录。
  • 成龙甚至认嘉禾电影的创始人之一何冠昌为义父,可见其与嘉禾电影的绑定在当时有多么紧密。
  • 嘉禾电影与邵氏兄弟,在这段时间里分别走了上坡路与下坡路,双雄并立的局面,最终以邵氏兄弟在1987年宣布停产截止。
  •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香港电影的发展势头太好,有众多的东南亚市场、台湾市场的“热钱”涌入,令越来越多的电影人能够有机会脱离大公司的控制自立门户,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新艺城、德宝等公司。
  • 2018年11月2日,邹文怀在香港去世,享年91岁,当日收盘,橙天嘉禾股价每股0.37元,总市值10.36亿元。